近日备受关注的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其核心问题是安全性和有效性,人们对该技术未来的风险和所产生的后果充满了担忧。其实,围绕其安全性,首都医科大学陈振文教授团队较早关注到这个问题。2017 年在Mutation Research 杂志上发表文章,用42 个微卫星位点对21 种CRISPR-Cas9方法制备的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即基因组发生不稳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检测,发现其中19 种(90.5%)出现了MSI,有的还出现了多个位点的MSI 现象。发生MSI 的位点比例为4.1%。说明CRISPR-Cas9 方法会对基因组稳定性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方法敲除基因对其周围基因序列的影响,研究选择了敲除基因1 厘摩范围内的微卫星位点,对CRISPR-Cas9 方法制备的17 种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MSI 检测,发现有8 种(47.1%)出现了MSI,发生MSI 位点的比例为8.9%,高于42 个位点的发生率。而传统干细胞法敲除动物发生MSI 的比例相对较低(2/18, 11.1%),发生MSI 位点的比例仅为0.9%。该研究结果于2018 年发表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杂志。上述结果说明基因敲除会对基因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CRISPR-Cas9 技术造成的基因组不稳定性较传统干细胞方法更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