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2》的最萌配角到实验室的科研明星 ——旱獭的双面传奇“獭”生

发布日期:2025-03-26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浏览次数:161
      近日,《哪吒2》创造了电影票房神话,影片中那群憨态可掬、执着干饭的“土拨鼠”凭借其独特的形象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土拨鼠又称“旱獭”,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是生活在高原草甸上的小型哺乳动物,能长到50厘米左右,肥胖短腿,粗脖短耳,两脚直立,外形呆萌。这貌似呆萌的松鼠科动物,因其特有的生理特性和对多种疾病的易感性,成为了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源:《哪吒之魔童闹海》官方剧照

      旱獭作为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中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鼠疫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旱獭是鼠疫杆菌的自然宿主,从中世纪另人闻风丧胆的鼠疫大流行“黑死病”到现阶段的鼠疫零星疫情,旱獭与鼠疫的纠葛贯穿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漫长历史。1910年东北鼠疫大流行中,中国现代医学先驱、中国检疫事业创始人伍连德证实旱獭为鼠疫源头,其撰写的《旱獭(蒙古土拨鼠)与鼠疫关系的调查》发表在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鼠疫杆菌在自然界的存活依赖于稳定的“鼠-蚤-人或动物”生态循环,而旱獭正是这一链条的核心环节。旱獭感染鼠疫后很少发病,因此,其是探究病原体在自然界存活机制的“活样本”,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分析其体外寄生虫(如蚤类)的情况,解析鼠疫的传播链。

二、肝炎研究的“活体解码器”
      感染旱獭的土拨鼠肝炎病毒与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同源性达70%,从慢性肝炎、肝硬化到肝癌,旱獭精准复刻了人类疾病的进程,科学家们基于旱獭模型推动了抗病毒药物(如拉米夫定)和疫苗的研发。更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中国科学家在旱獭中实现了CRISPR基因编辑,成功敲除乙肝病毒受体,为根治乙肝带来曙光。

三、冬眠研究的“生命时钟”
      旱獭有着令人称奇的冬眠能力。在冬眠期间,其体温会从37℃降至冰点附近,心跳从200次/分钟降至3-5次/分钟,呼吸间隔可长达90分钟,机体代谢率下降90%,这种"假死"状态将持续长达6至8个月,这种极端生理状态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低温保存‌和‌代谢调控机制‌提供了天然模型。科学家们从中提炼出的抗寒蛋白和代谢通路,为延长移植器官活性、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了新思路。


图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旱獭能够携带病原体的特性虽然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但旱獭对病原体的耐受性恰恰使其成为研究这些疾病的理想模型。如今作为实验动物的旱獭已在自然疫源性疾病、乙型肝炎、代谢性疾病、寄生虫病、高原医学和冬眠等多个研究领域大放异彩,为人类医学的进步带了新的希望。


图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从动画片中的萌宠,到现实中的病原携带者,再到实验室里的科研明星,旱獭的角色转变展现了科学研究的魅力。这提醒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要保持科学理性;现实生活中,不能随意去触碰它,在防范疾病风险的同时,也要善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科研资源。旱獭的故事,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