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至21日,由海南大学、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共同主办的“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海南博鳌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以“同一世界,共享健康”为主题,超2000人参会,4位诺贝尔奖得主(兰迪·谢克曼(Randy Schekman)、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厄温·内尔(Erwin Neher)、乔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60余位中外院士进行了多场精彩的报告和分组讨论交流。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25个国家的300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学者和行业专家参加此次大会,共同探讨如何利用生命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应对全球性健康挑战。
本届大会由主旨报告、分组报告、特色论坛、科普活动、展览活动等五部分活动内容组成,包括42个主题分组报告,2个特色论坛、诺奖校园行等活动,涵盖基因编辑、精准医疗、生物制药、健康大数据等多个热点领域。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作为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重要成员之一,在本次大会上承办了10月19日的特色论坛——“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专题论坛”。
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实验动物领域专家,以持续改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为目标,围绕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审查与规范、可替代方案、福利伦理优化以及传染病干预等多个维度,交流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与创新技术手段。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湘雅医院高常青副研究员和英国内政部科学动物监管政策负责人William John Reynolds作为主席并主持了本次论坛。
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生物发现研究所的Catherine Louise Ruby Merry教授作了题为“Animal welfare value of synthetic matrices replacing animal tissue-based Matrigel”的报告,介绍了当前非动物衍生材料——合成基质的优点和当前的应用趋势及其对实验动物福利的价值。
国家卫健委科研所总顾问孙德明教授作题为“Laboratory Animal Welfar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al Review and Regulatory Approval in China”的报告,报告了我国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断立法的情况,指出我国在生物安全、科技伦理等立法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强调了不断深入优化科技伦理审查的规范化要求,加强科技伦理审查力度,规范审查流程。同时,倡议构建科技伦理应急评审机制,完善应急评审程序和规则,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德国德累斯顿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所生物医学事务负责人、ICLAS主席Jussi Kalevi Akatius Helppi作题为“Principles for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ies based on the full-service approach and a comprehensive cost analysis”的报告,介绍了MPI-CBG研究所的管理模式,实验动物中心的作用,及如何通过降低成本,同时保持实验动物福利水平不变的措施。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One Health研究中心主任陆家海教授作题为“End future pandemics:One Health”的报告,介绍了One Health理念,倡导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整合多部门的资源力量来保障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
英国内政部实验动物监管政策负责人William John Reynolds作题为“Re-use of Non-Human Primates (NHPs)”的报告,分析了NHP(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应用的场景,回答了NHP在何种情况下可以重复使用的问题。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高常青副研究员作了题为“Better Animal Welfare Means Better Science:the Case of Sniffer Dogs”的报告,以嗅辨犬为例,说明了实验动物福利与研究结果息息相关的关系。
“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分论坛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他们展示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与会专家们通过精彩的演讲和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推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的研究和应用。大家坚信,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实验动物福利水平会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