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至27日,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屏障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六届跨屏障活性分子递送及临床诊疗研讨会在天津顺利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顶尖医院、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近150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屏障医学领域的前沿进展,聚焦跨越生理屏障实现活性分子精准递送、修复生物屏障恢复机体功能、以及推广认知屏障普及医学知识三大主题,推动药物研发、临床诊疗和医疗器械创新。本次会议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屏障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动物模型与实验医学(英文)》编辑部主办,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屏障医学研究中心承办,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SPF猪科技创新联盟协办。
开幕式由西湖大学包晶晶主任主持,中国实验动物学会赵宏旭副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黄鹏羽副所长以及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屏障医学专业委员会周志敏主委分别致欢迎辞。赵宏旭副秘书长强调了屏障医学在实验动物学和临床转化中的战略意义;黄鹏羽副所长着重讨论了生理屏障与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机遇,赞扬了跨屏障研讨会历经十年取得的良好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周志敏主委回顾了专委会在推动跨屏障研究中的积极影响,表明未来将一如既往的推动屏障医学和医学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

包晶晶主任主持开幕式

赵宏旭副秘书长致辞

黄鹏羽副所长致辞
周志敏主委致辞
特邀报告
会议特邀报告由孙建军主任医师和林鹏主任医师主持。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赵少贞主任医师作题为《生物医学工程在干眼治疗中的创新应用》的报告,介绍了生物材料与工程技术在干眼症治疗中的突破性应用,通过设计新型递送系统跨越眼部屏障,提升治疗精准度和患者舒适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葛良鹏研究员以《实验用荣昌猪新资源的培育与利用》为题,分享了荣昌猪既可为药物/医疗器械评价提供大动物模型,也可为屏障医学研究提供动物源性生物材料。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云松教授作《3D打印结合可降解金属修复口腔颌面骨缺损的创新及转化研究》报告,阐述3D打印技术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前沿进展。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形塑与综合技术转化分会金雪坤会长则从产业角度出发,作题为《医美产业布局:从上游材料研发到融资转化面临的屏障与机遇》的报告,分析医美领域创新链中的研发、转化和认知屏障,并提出产学研融合的解决方案。

孙建军主任医师和林鹏主任医师主持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赵少贞主任医师作报告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葛良鹏研究员作报告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刘云松教授作报告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形塑与综合技术转化分会金雪坤会长作报告
专题报告
会议专题报告首先由宋殿荣主任医师和周正宇教授主持,开始专题报告交流。广东药科大学陈钢教授作《跨越耳生理屏障的超声递药系统研究》报告,创新性地利用超声技术实现药物对内耳屏障的高效穿透,为听障治疗开辟新路径。沈阳药科大学刘洪卓教授以《雷帕霉素纳米递送系统的眼部屏障跨越与治疗评价》为题,展示了纳米载体在眼部药物递送中的优势。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和占龙研究员作《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应用》报告,强调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在屏障研究中的重要性。AMEM编辑部负责人陈慧主任以《〈动物模型与实验医学(英文)〉(AMEM)论文投稿与发表》为题,探讨学术出版中的认知屏障消除策略,推动科研成果高效传播,为屏障医学和实验动物学学科建设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7月26日下午,会议报告由程兰教授和张学慧教授主持。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刘娅副主任医师作《跨越屏障之路:内耳给药二十年经验与猪耳解剖模型的启示》报告,回顾二十年内耳递药技术演进,结合猪耳模型实证研究,优化跨屏障策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黄伟研究员以《生物大分子递送的探索与实践》为题,介绍大分子药物在血脑屏障跨越中的最新载体设计。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高静研究员作《基于自愈合多孔微粒的递送载体设计及应用》报告,阐述自愈合多孔微粒在药物控释和疫苗研发中的优势。四川大学符垚教授以《递释系统用于脂肪细胞靶向和抗肥胖治疗的研究》为题,探讨靶向递送系统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应用,为科学减重提供药剂学策略。上海大学於得红副教授作《生物催化材料在听觉领域的应用》报告,系统阐述了新型生物催化材料在内耳药物递送中的突破性研究进展。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李彦静副研究员作《框架核酸纳米递送体系在衰老及衰老相关疾病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研究》报告,构建四面体框架核酸为衰老相关骨再生提供新思路。
会议下一阶段由陈红丽教授和陈正礼教授主持。沈阳药科大学孙丙军教授作《小分子前药自组装纳米递释系统的合理设计》报告,创新设计前药自组装体系,为肿瘤药物治疗提供前药跨屏障递送新思路。湖南大学刘浩然副教授以《异黄酮衍生物透血脑屏障及抑制胆碱酯酶的构效关系研究》为题,分析异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优化策略,增强其对中枢屏障的渗透性及药效活性。天津医科大学王银松教授作《多功能纳米涂层技术增强益生菌对肠道屏障损伤的修复作用》报告,展示纳米涂层在益生菌递送中的应用,修复肠道屏障功能,为消化系统疾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陆彩霞主任技师以《从野生动物到实验动物树鼩鼩新品种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为题,阐述树鼩鼩模型在屏障研究中的潜力,推动实验动物资源多元化。温州医科大学林森副研究员作《微针介导的眼内药物递送》报告,利用微针技术实现无创眼内给药,突破传统注射屏障,为眼科疾病提供便捷治疗方案。河北大学杨文智教授以《基于创面微环境调控的天然多糖创面敷料研发思路》为题,介绍天然多糖材料在皮肤屏障修复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微环境调控加速创面愈合。
7月27日上午,第一时段由侯振清教授和南开辉教授主持,继续专题报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张晓副教授作《凋亡囊泡在颅颌面骨再生中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报告,探讨凋亡囊泡在骨再生中的作用机制,为颅颌面缺损修复提供新思路。四川大学邓黎副教授以《结合可视化方法的口服缓控释制剂崩解释放机制探索》为题,创新应用可视化技术解析药物崩解过程,推动制剂设计优化。天津医科大学张哲副教授作《新型泛PI3K抑制剂KTC1101抗肿瘤新策略》报告,阐述新型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增效减毒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王磊副研究员以《基于人体机能的衰老量化评估研究》为题,量化衰老相关变化,为抗衰老干预提供依据,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参会人员关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熊青青副研究员作《基于临床问题的纳米药物体系的设计及肿瘤调控研究》报告,设计多功能纳米载体解决肿瘤微环境屏障问题,提升化疗精准度。
青年学者报告
青年学者报告由冉程副主任医师和赵太云副研究员主持,开始青年学者报告环节。本系列会议特别重视为青年学生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探讨最新科学进展,培养学科后备力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闯年研究员作《功能化多糖水凝胶用于促进伤口愈合研究》报告,开发功能化水凝胶加速皮肤屏障修复。河南医药大学董晓聪作《水凝胶复合内外同源载药外泌体样细胞外囊泡修复放/化疗后口腔黏膜炎作用研究》报告。沈阳药科大学李凌霄作《三硫代碳酸酯键桥连紫杉醇二聚体前药纳米制剂的研究》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敏作《线粒体-细胞核DNA双靶向荧光分子增强抗肿瘤免疫治疗》报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丁亚楠作《飞秒激光辅助跨膜运输的研究及应用》报告。
上午10:30,青年报告继续由王静洁副研究员和郑小敏研究员主持。沈阳药科大学孙一鑫作《手性环二硒驱动紫杉醇前药自组装用于生物识别抗肿瘤研究》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张鑫作《丝素蛋白/聚多巴胺表面功能化聚乳酸微球协同递送兔耳软骨细胞用于软骨缺损修复研究》报告。河南医药大学申鑫雨作《基于三苯胺的AIE型光敏剂与DNase-1自组装纳米粒用于治疗4T1乳腺癌研究》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龚黎明作《基于锌离子超载引发细胞焦亡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报告。三峡大学罗静亭作《苯硼酸接枝透明质酸复合水凝胶协同递送地塞米松/利多卡因用于噪声聋研究》报告。
最后时段由毛铎副研究员和刘玲蓉研究员主持。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王珊作《基于生理环境的聚酯微球释药机制探索》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彩杰作《PLGA多孔微球载泪腺上皮细胞对小鼠干眼的治疗》报告。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崔群作《异质性仿生电学微环境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早期血管化及骨再生》报告。三峡大学李烟雨作《载克霉唑PLGA非球形微粒及其阴道局部给药研究》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冯靖作《基于调控瘤内菌策略的新型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抗肿瘤研究》报告。
总结与展望
会议闭幕式由周志敏主委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青年学者的创新活力,并强调本次会议在跨越生理屏障、学科屏障和认知屏障方面取得的共识。
本届会议,与会专家通过深入交流,分享了药物递送、屏障修复和临床转化的最新成果,强化了专委会在科研创新链中的桥梁作用。未来,屏障医学将继续聚焦跨学科融合,推动活性分子递送技术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为提升人类健康水平贡献力量。会议期间,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屏障医学专业委员会还召开了第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专委会发展规划与战略定位,确保屏障医学学科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