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4923—2022《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控制》 标准解读

发布日期:2024-10-25 来源: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浏览次数:1463
      众所周知实验动物标准化建设一直是实验动物学科发展的重点,质量管理是实验动物管理的核心和切入点。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尤其是实验动物检测技术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化水平,已经开始进入并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实验动物及其质量检测标准化的逐步实现,遗传质量控制则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监测的最基础和最根本性的保证。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项标准来进行具体规范,GB 14923《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控制》便应运而生。追溯该项标准的发布历史,要到2001年发布的GB 14923—2001《实验动物 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而该标准于2021年进行了全新修订,就是现行的GB 14923—2022《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控制》。



概述修订调整的
内容及解析

一、GB 14923—2022《实验动物 遗传质量控制》代替GB14923—2010 《实验动物 哺乳类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

二、主要的技术差异:
(一)更改了术语“远交群”和“封闭群”的定义(见图2);

图2.GB 14923—2022中远交群和封闭群的概念

解析:修改后区分开这两个定义,不再用一个“封闭群”来概括,体现了定义的准确性,也与国际上保持一致。
         增加了应用 CRISPR/Cas9 等技术制备基因修饰动物的命名(见附录A);






(三)增加了微卫星和 SNP 座位检测法。
解析:增加了 DNA 多态性检测法,包括微卫星检测法和 SNP 检测法,统一了群体评价标准。其中标准正文中增加其他动物一节,将小型猪和长爪沙鼠纳入,为这些动物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规范。

图3.GB 14923—2022中的DNA多态性检测法 




建议标准实施效果
一、作为强制标准,检测间隔至少保证每年一次。
二、科学的繁育制度+定期监测是保证遗传质量的有效手段。
三、新技术不断涌现给行业发展带来新动力,与时俱进更新标准需要持续发力。团体标准等配套不可或缺。

结语
      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对实验动物生产和科学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以及作用,定期的遗传检测也是质量控制的手段,实验动物的遗传背景和遗传特性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不同品系的实验动物在遗传特性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使用错误的品系进行实验会导致实验结果无法重复,严重影响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和可靠性。

      所以通过建立和完善遗传质量控制标准,可以确保实验动物的质量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动物实验的可靠性和效率。这对于加速科学研究的进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