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名称 |
一种用于内脏器官的药物高效递送技术 |
|
|
项目类别 |
技术创新类 |
|
|
主要完成人信息:常凌乾,尹德东,蒋欣然,王玉琼,杭欣欣 (按对项目的贡献排序,填写主要完成人信息,主要完成人不超过5人;申报单位不超过5个) |
||
|
姓名 |
工作单位 |
主要贡献 |
|
常凌乾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作为《Nature》通讯作者,负责研究的整体设计与学术统领,并对论文的学术质量与最终成稿进行全面把关。 |
|
尹德东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作为《Nature》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领衔完成项目的科研攻关,并主持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工作。 |
|
蒋欣然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以《Nature》共同第一作者身份,深度参与并协作完成从实验设计、数据获取到论文撰写与成稿的全过程。 |
|
王玉琼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作为《Nature》论文共同作者,深度参与了研究中关键实验环节的设计工作,为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持。 |
|
杭欣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以《Nature》共同作者身份,在研究构思阶段参与实验设计方案的协同攻关,对核心研究思路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
|
项目的特色、创新点及重大科学意义(限中文300字) 本项目针对内脏器官疾病精准治疗中药物递送效率低、大分子药物跨膜难的瓶颈问题,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电穿孔技术和柔性材料的多层微纳结构可植入电子贴片。该器件通过低电压驱动实现细胞膜安全可控穿孔,借助纳米尺度超高电场将基因等大分子药物高效导入靶细胞。 在系统验证中,项目依托实验动物学平台,构建了原位乳腺癌、急性肝损伤及乳腺癌转移等多种小鼠模型,全面评估了该技术在复杂生理环境中的靶向递送效能与生物安全性。基于动物模型的实验数据为技术优化提供了关键支撑,为推动其临床转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成果充分展现了实验动物学平台在医工交叉创新中的核心价值,为发展新一代靶向给药策略提供了重要技术平台和实验依据。
|
||
|
标志性成果(包括发表论文、发明专利、所获奖励等) 1、Dedong Yin, P. Wang, Y. Hao, W. Yue, X. Jiang, K. Yao, Y. Wang, X. Hang, A. Xiao, J. Zhou, L. Lin, Z. Rao, H. Wu, F. Liu, Z. Dong, M. Wu, C. Xu, J. Huang, H. Chang, Y. Fan, X. Yu, C. Yu, L. Chang & M. Li. A battery-free nanofluidic intracellular delivery patch for internal organs. Nature (2025), doi.org/10.1038/s41586-025-08943-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43-x) 2、《Nature》文章中的技术目前已在北航实现转化,应用在在医学美容、皮肤创伤修复等领域,孵化了基于纳米电穿孔的无创Ultra-NEP透皮导入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6584555049976577&wfr=spider&for=pc)
|
||
|
推荐渠道 |
学会理事:刘浩 |
|